大闹天宫》是国产动画的巅峰。所谓巅峰,就是最经典的一部,没有之一。
作为中国动画片的传世经典之作,《大闹天宫》挖掘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综合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融入中国传统戏曲精湛的表演艺术技巧,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这部片子怎样经典,容我们慢慢谈起:
画面
整部《大闹天宫》的绘画以国画为根基,用水墨渲染大背景,用工笔绘制人物,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特色。
(神仙特点鲜明,福禄寿三星、八仙,都能一一认出)
在唐代工笔重彩花鸟画中就有“没骨法”的绘画技法。其上色技法是在一个高明度的色彩基础上层层晕染后,再在晕染过的颜色上勾勒以不同纯色的色线。这种采用色线勾勒的方法,是中国古代画家经过长期探索与研究得出的调和高纯度色彩对比方法。而利用低纯度的色线来分割和规整各种色彩的边界,则能极大缓解高纯度色彩相互撞击产生的冲击力,让紧张的色彩得到充分的平衡。
整个影片不单单只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还有许多非常用心、细致的地方,比如说一些场景的背景色
开始是猴王重回花果山,为体现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画面运用的是偏暖的绿色调;紧接着天兵天将压境,整个色调变为暗蓝色并不断地变暗,使整个画面气氛呈现出一种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当孙悟空大战四大天王时整个画面处于一种绿色偏冷的色调中,而孙悟空暂时战败被四天王抓进伞中的时候整个色彩又变化成了昏暗的冷色调;之后悟空与二郎神的激战时整个场景的色彩从偏蓝色的色调过渡为偏红色的色调,以此反映整个战斗的激励程度;当后面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剧情的节奏相对轻松的色调又恢复成了蓝色;直到最后整个打斗高潮激战的时候画面又变成了偏橙色的色调。在这短短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动画的色调发生了多次循环往复的变化。这种色彩蒙太奇的变化手法,说明了《大闹天宫》的制作团队不但完美的体现了民族特色,在艺术表达上也能紧跟潮流吸收世界先进理念,在细节上能做到这样精益求精,是我们现在许多作品所不能达到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整部电影的画面风格就是:丹青灵韵,水墨精神。
反观现在的一些国产动画,盲目追求主流商业动画和滥用各种色彩技法的现象,使中国动画作品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形式较为混乱,缺少色彩真正赋予动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只能说这是一部作品,称不上一部艺术品。
人物形象
人物相貌运用了中国传统京剧脸谱的造型风格,造型刻画和细节上举手投足的设计,都是颇具匠心。
人物风格借鉴了京剧形象、剪纸形象、敦煌壁画、庙宇雕塑等传统艺术风格,形象拙朴、古趣、厚重、有美感、有性格,让人耳目一新。真的是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民族风味、中国特色。
(七仙女,敦煌飞天神还原)
《大闹天宫》的形象并不是单纯的借鉴了京剧脸谱,而是对其进行了扬弃与艺术再创作。以孙悟空形象为例,白色的脸,脸颊从眼睛到嘴巴拼成一个红色的心型,淡绿色的宽叶眉毛,简洁流畅又古雅神奇。这一改造了的形象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离形神似”的韵味,又突破了基于民族文化的程式化理解,契合了动画形象简洁飘逸的特点。
反观央视99年的动画片《西游记》,完全采用了日漫风格的造型,当然不能说这个不好或者怎样,只能说我们为丢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感到惋惜。
(大闹天宫中玉皇大帝的形象)
配乐
影片中大量借鉴了京剧锣鼓点和民族音乐,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中国韵味。例如开场便以唢呐、锣鼓渲染出花果山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美猴王出场则以一声严肃的锣鼓显示威严,一句“孩儿们,操练起来”成为了时间无法磨灭的经典台词;之后的场场打斗完全借鉴戏曲中的武打音乐,以锣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的使用犹如神来之笔;
鼓点尤善于表现人物心情与情绪,而锣声,则在声势、节奏的控制上显得略高一筹。尤其是玉帝欣赏仙女跳舞的一段,非但用动画完美的表现了一副“敦煌飞天图”,配乐运用了古琴、琵琶、二胡等民族音乐,画面与声音完美搭配,和谐的极致。
《中国动画电影通史》把中国动画史分为黄金时代(1926-1966)、白银时代(1976-1990)、黑铁时代(1990-2002)和迷茫时代(2002-现在)。《大闹天宫》前后,我们产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动画,如《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当时的动画,真的是纯纯正正的“中国风格”、“民族特色”如沿用传统京剧艺术造型与用色特点制作的《骄傲的将军》,吸取中国传统绘画中水墨用色技法的《山水情》,结合中国工笔重彩画用色技法和敦煌壁画色彩装饰效果的《九色鹿》等
(《山水情》剧照)
在经历过六十年代的《大闹天宫》、七十年代的《哪吒闹海》之后,我国的动画片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
像《葫芦娃》,虽然也是一代经典,但更多的是在吃一些编剧、绘画的老底子,人物形象七个兄弟一个样,肢体动作僵硬,没有面部表情变化的体现,都是《葫芦娃》作品中的硬伤。这直接反映了动画片制作投入上的不足。
待续。。
青岛华创动漫设计有限公司 新闻部